文/李廣宇

本屆特區政府任內第四份《施政報告》將於今年九月公布,時間上較以往提前,代表政府希望為香港經濟轉型及民生改善及早定下基調,部署政策藍圖。在近日於紅磡舉行《施政報告》地區諮詢會中,行政長官李家超聯同二十一位司局長,與逾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面對面交流。創新科技發展成為其中一項討論焦點,足見公眾對創科的期待,亦反映社會普遍認同香港未來應以科技為新動能,為經濟注入持續增長的活水。

在諮詢環節中,不少來自初創企業、科研界及創科產業鏈的市民反映現時生態發展仍面對障礙。他們關注早期資金難求、應用場景有限、跨境資源未能有效銜接等問題。儘管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資助計劃,惟流程繁瑣、門檻偏高,令部分規模較小或技術新穎的團隊難以受惠。更有年輕創業者指出,創科成果缺乏公共平台試行,加上大灣區協作存在制度壁壘,限制科技項目的落地和擴展。

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回應中指出,創科是香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,政府會繼續推動「拆牆鬆綁」,消除跨部門合作的障礙。他強調,創科政策不應停留在宏觀願景,更應解決微觀實務問題。政府將優化資助機制、推動場景開放,並強化與大灣區城市的對接。他亦指出,北部都會區將是未來創科發展重心,會設立更多試驗平台,加速科研轉化並吸引國際企業與人才進駐。

筆者認為,隨着人工智能、生命科技、新能源等前沿技術高速演化,香港若要在人工智能、生命科技、新能源等前沿領域中保持競爭力,必須建構具國際視野的創科政策框架。新一份《施政報告》應多在創科着墨,提出中長線科技發展藍圖,明確界定本港重點發展領域,並根據技術成熟度分類設計政策工具,切忌「一刀切」或「平均主義」式分配資源。舉例來說,對於尚處研發初期的技術項目,可增設由專家審核的種子基金,以承擔初步風險;而對具備應用潛力的項目,則應加強政策性貸款與市場對接支援,促進其商業化。

創科生態要蓬勃發展,單靠科研與孵化不足以構成完整鏈條。政府應設立統籌「科研—轉化—產業」的專責機構,集中協調產學研合作,為科研團隊提供商業模式設計、知識產權保障與市場推廣等服務,打通技術成果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障礙。此外,政府可以鼓勵龍頭企業參與投資與技術孵化,促進資金與經驗向初創團隊下沉。

至於北部都會區所具備的空間優勢與政策潛力,政府可考慮劃設具制度創新功能的「創科專區」,容許數據共享、監管寬鬆、試點應用等措施先行先試。以自動駕駛為例,現時法規限制車輛上路測試,若能在專區內設立受控場景,有助技術發展及吸引企業落戶。同時,應進一步推進與深圳在科研資源、標準互認、試驗基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,將北部都會區發展為真正意義上的「雙城創科走廊」。

總括而言,創科發展有賴長遠規劃與具體行動並重。政府應在《施政報告》中提出清晰明確的創科藍圖,並從制度設計、資金投入及應用場景等方面着手,全面拆牆鬆綁,打破發展障礙。唯有正視並解決這些根本問題,創科方能真正成為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的新引擎,助力本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先機。此外,教育改革對創科人才的培育亦至關重要,惟礙於篇幅所限,相關討論將容後另文詳述。

(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、香港I.T.人協會會長、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)

責任編輯: 趙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