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益善
我把湖北隨州稱作編鐘的故鄉,是有道理的。我曾經花了大半年時間,搜集研究了有關曾侯乙編鐘的材料,寫作出版了長篇非虛構作品《曾侯乙編鐘那些事》。1978年,65件套的曾侯乙編鐘在隨州擂鼓墩出土,這組以其輝煌、精緻、壯美、宏大而震驚中外的編鐘,與兵馬俑並稱為「世界第八大奇跡」。世界上有鐘的國家很多,但都不能演奏,唯有中國的編鐘能夠演奏,其演奏音樂的音域與鋼琴比肩。因為編鐘是一鐘雙音,每隻鐘根據其鐘壁的厚薄凸凹發出不同的聲音。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,改寫了世界音樂史,是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又一大發明。
曾侯乙編鐘在隨州出土後運到武漢,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裏,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。考古隊很快又在擂鼓墩二號墓出土了一套32件套的編鐘,這第二套編鐘與第一套編鐘的音色、音律完全相同,是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。這第二套編鐘陳列在隨州市博物館。因為這些理由,我把隨州稱作編鐘故鄉,大約是不會錯的。
在中國旅遊節期間,我隨一批朋友來到隨州。我曾多次到隨州,感覺對隨州和編鐘有一種親近感,就像又見到了老朋友。這一次我到了隨州博物館的編鐘演奏廳,聽了編鐘演奏,看了編鐘伴奏的歌舞。演奏開始,樂工用小丁字錘敲擊懸掛在木架上的編鐘,根據音律擊打大小不一的編鐘的不同部位,編鐘發出美妙動聽的樂聲,這樂聲與編磬、虎座鳳架鼓、塤、洞簫、古箏、竽奏出的樂聲匯合。另一樂工用大木棒撞擊編鐘的大鐘,大鐘發出低沉雄渾壯闊餘音裊裊的轟鳴,這各種各樣的聲音,在編鐘聲的引領下,組成了一支支古今中外的名曲。
美妙的曲子像翠烏展翅,在我的頭頂翩飛;像縷縷春風,在我的耳邊拂過;像一池春水,在我的心間蕩漾。一時間,山澗流水潺潺,似見游魚翔淺底;林中風吹樹梢,似見百鳥來朝;田野綠浪翻滾,似聽放牛郎牧笛橫吹;夜空繁星閃灼,似見明月一輪九州生輝。我要了一張編鐘樂舞的表演曲目單,有古曲《關睢》《哀郢》《楚商》《春江花月夜》《高山流水》等,現代曲目《良宵》《茉莉花》《東方紅》等,以及外國曲目《友誼地久天長》《喀秋莎》《紅河谷》《歡樂頌》等。編鐘演奏曲目時,着古裝的男女演員長裙白袖,峨冠袍帶,踏着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,再現曾國宮廷的華麗和輝煌。一場有聲有色的編鐘演出結束後,我了解了一下這支演出隊伍——他們是隨州古編鐘樂舞展演團。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,十幾年來足跡遍及全國各地,曾應邀在許多著名風景區、文化古城演出過。他們的宗旨是讓曾侯乙編鐘的天籟之音傳遍全球。
我因寫作編鐘的書而研究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後,又在現場觀看了表演,使我對曾侯乙編鐘這青銅重器、國之瑰寶的歷史、文化及科學意義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編鐘故鄉聽編鐘,不亦樂乎!
評論